历时十余天,长安大学“智感空间•量体生形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圆满完成西安明城区调研任务。从启动会上的目标锚定,到走街串巷的实地探访,再到佛教圣日的文化邂逅,团队以“三下乡”实践为契机,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,用数据记录民生需求,最终勾勒出一幅兼具生活温度与文化厚度的明城小微公共空间图景。
从数据到故事:小微空间的立体画像
调研伊始,团队便确立了“时空双轴”研究法:以明城区街巷为经,以每日时段为纬,系统记录小微空间的使用规律。据调研数据显示的“潮汐式”人流变化,直观反映出空间与居民生活节奏的深度绑定。
图 1.调研工作照片
而散落街巷的故事,更让数据有了温度。社区入口棋摊的“象棋协会”,居民自发管理却面临石桌不足、照明缺失的困境;街角休憩区的居民们,将废弃家具搬至公共空间“共建共享”,让方寸之地成为社区“会客厅”。这些细节印证着:小微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,更是居民自治活力与生活智慧的载体。
展开剩余63%从生活到文化:多民族融合的鲜活注脚
调研中恰逢观世音菩萨成道日,为团队打开了观察明城文化生态的另一扇窗。广仁寺的放生法会上,藏汉信众共同祈福;云居寺开放日里,斋饭中饱含人民的祈愿;长安鼓乐社的祭祀表演中,多民族乐手奏响传承千年的古曲。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明城区“多民族共生、多元文化交融”的地域特质。
图 2. 调研工作照片
更值得关注的是,文化活动与小微空间的深度耦合:寺庙广场成为临时市集,鼓乐表演吸引居民驻足围观,宗教节庆的善意与热闹,自然融入日常街巷生活。正如队员在调研报告中所写:“明城的文化融合从不是刻意设计,而是藏在老人共下一盘棋、各族居民共看一场表演的寻常里。”
从调研到思考:青春智慧的实践答卷
总结会上,队员们梳理出三大核心发现:一是小微空间存在“硬件设施不足与居民需求旺盛”的矛盾,如休憩设施短缺、功能单一;二是“自发治理活跃与系统管理缺失”的反差,居民自主维护热情高,但缺乏专业规划引导;三是“日常功能与文化价值”的双重属性,空间既需满足生活便利,更应承载文化传承功能。
图 3.社会实践队合影
指导老师强调:“调研的终点,是实践的起点。” 此次实践,不仅是对“三下乡”精神的生动践行,更让队员们深刻理解: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就藏在街角的石凳、巷尾的棋摊里。长安大学实践队用青春脚步丈量的,既是小微空间的尺寸,更是城市发展的温度;用专业学识思考的,既是空间优化的方案,更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担当。这份凝结着汗水与思考的调研成果,终将化作点亮明城生活的微光,让“智感空间”真正“量体生形”,生长出更贴合民心的模样。
发布于:山西省按天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